一、研究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作為推動新千年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戰略步驟和作為知識創新工程中的一個試點,研究所致力于神經科學基礎研究的各個領域。2009年至今,是獲得中科院穩定支持的唯一單位。2014年依托研究所成立“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是中科院首批4個卓越中心之一;2015年6月擴展為“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成為國際上第一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融合的科研機構。研究所現有41個獨立的研究組,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44人,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全所在職職工和研究生共計600余人。
研究所成立以來,獨立承擔科技部973計劃2項(結題驗收為優秀),牽頭承擔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1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若干項;牽頭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與類腦智能研究”(2017年結題)、2018年獲升級版支持。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2個(1項獲三期延續支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1人。成立至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集體)1項,兩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自2001年起,以通訊作者單位在Science、Cell等頂尖雜志發表國內神經科學領域第一篇論文,發表的論文占我國神經科學領域目前在頂級期刊發表的論文一半以上。2017年11月,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成功攻克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性難題,為建立腦圖譜研究工具猴和腦疾病模型猴提供了核心技術,為我國科學家在“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取得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
研究所擁有優良的實驗環境和支撐條件,依托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國際重點實驗室(2009年成立)在科技部2012、2017兩次五年評估均為我國所有神經科學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居首位。研究所建有光學成像平臺、電鏡技術平臺、分子細胞技術平臺、腦影像中心等公用平臺、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蘇州和上海九亭),已發展為國際著名、體量水平為國內領先的神經科學研究平臺;研究所以克隆猴技術為先導,正在上海松江建立“G60腦智科創基地”、“國際靈長類腦研究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松江基地)”和“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松江)”等研究單元,承接國家創新2030重大科技項目“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國腦計劃)”,為松江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腦科學與智能領域新高地、以及上海建設成為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做出貢獻。
![]() |
![]() |
二、招聘崗位
現根據工作需要,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
三、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2021年博士后招聘啟事
序號 |
招收部門 |
研究方向 |
合作導師 |
聯系方式 |
應聘條件 |
1 |
轉化腦影像研究組 |
非人靈長類(狨猴)為動物模型,基于磁共振影像,結合藥理干擾,電生理,光成像,光遺傳以及行為監測等技術手段,開發腦圖譜工具,研究腦網絡和腦連接的結構功能基礎和生理機制,以及非人靈長類腦疾病模型的影像表征和病理機制 |
劉賜融 |
1.獲得或者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具有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生物信息學、數理統計、生物醫學工程等相關專業背景者。 2.發表過SCI收錄的研究論文,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強者優先考慮。 3. 有以下任一方面經驗的優先考慮: (小大鼠或者非人靈長類)電生理技術,或者 (大小鼠或者非人靈長類)光遺傳學或光學成像,或者 (大小鼠或者非人靈長類)動物認知行為訓練,或者 (人腦或者動物)磁共振成像方法或者數據分析。 |
|
2 |
遺傳學突變致病蛋白研究組 |
人類遺傳學分析獲得的突變致病蛋白,展開結構生物學、電生理學、生化及功能等系列研究 |
劉靜宇和竺淑佳 |
1.近年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在分子生物學和蛋白質生物學方面有較好的學術背景。 2.具有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或結構生物學的候選者優先考慮。對神經科學有濃厚的興趣,有進取心并樂于從事探索性科研工作。 3.發表過一篇或以上SCI收錄的論文(第一作者),具有一定的英文閱讀與寫作能力。 4.工作勤奮,具有團隊精神和責任心,善于與人交流。 崗位職責:在研究組長指導下,獨立開展課題工作。 |
|
3 |
基底神經節的發育與退行性疾病研究組 |
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理與新藥研發的研究 |
周嘉偉 |
1.近年獲得(或即將獲得)生命科學博士學位,有志于從事神經科學研究。 |
|
4 |
神經所疾病神經生物學研究組 |
腦疾病的遺傳與分子機制;腦疾病的非人靈長類模型;腦疾病的物理干預和藥物研發 |
熊志奇 |
1.生物學或相關專業博士學歷,具有分子生物學或電生理或醫學背景。 |
|
5 |
視覺神經生理學研究組 |
視皮層信息處理、抉擇行為、學習行為、行為靈活性以及運動控制的神經機制 |
姚海珊 |
1.近年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在相關領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過學術論文。 2.具有環路示蹤、小鼠行為學、光學成像或電生理經驗者優先。 3.工作認真踏實,具有責任感和團隊精神,善于與同事交流合作。 4.具有探索精神、獨立工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具備較強的科研文獻閱讀能力。 |
|
6 |
感覺整合與行為研究組 |
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手段,通過在全腦尺度上對斑馬魚大腦(含十萬個神經元和一億個突觸)功能的系統性研究,致力于闡明普適大腦結構的設計原理和神經信息的處理機制。 |
杜久林 |
1.具有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并在相關領域在國際學術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
|
7 |
視知覺機制研究組 |
視覺信號在人和非人靈長類獼猴以及家貓各個不同視皮層中加工和處理的神經機制 |
王偉 |
職位(一):在位電生理記錄方向 職位(二):電生理數據分析和建模方向 |
|
8 |
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 |
非人靈長類基因編輯,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 |
孫強 |
1.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志從事科學研究。 |
|
9 |
神經可塑性分子基礎研究組 |
神經可塑性的分子調控機理及發育性神經系統疾?。ㄈ缱蚤]癥、孤獨癥等)的分子與環路基礎 |
仇子龍 |
1.已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在國際SCI雜志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發表一篇及以上學術論文。 |
|
10 |
離子通道調控研究組 |
神經系統衰老的分子機制和離子通道功能調控機制 |
蔡時青 |
1.獲得或者即將獲得神經科學,生物信息學,醫學等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和學習能力。 |
|
11 |
神經元功能環路研究組 |
工作記憶行為的功能神經元環路機制 |
李澄宇 |
1.對科學研究有強烈的興趣和理想,自我要求較高。 |
|
12 |
腦影像中心 |
高端磁共振腦影像技術 |
王征 |
?1.具有醫學影像、磁共振物理,生物醫學工程、數理統計和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專業背景,本科或以上學歷,能熟練使用Python或R語言編寫代碼和腳本;博士后職位需具有博士學位或即將獲得學位,并有1篇以上已經發表的英文SCI文章(如工程技術方向則無需文章)。 |
|
13 |
神經環路與感覺信息處理研究組 |
利用單細胞測序、小鼠遺傳學、動物行為學等方法研究癢覺、痛覺的細胞和神經環路機制 |
孫衍剛 |
1.生物相關專業博士畢業;具有分子或細胞生物學、動物行為學、電生理或光學成像等相關研究背景。 |
|
14 |
干細胞和神經發生研究組 |
神經干/前體細胞異質性和神經元類型多樣性的分子細胞機制 |
何杰 |
1.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有專注科研職業發展計劃;對研究組研究方向有強烈興趣。 2.具有染色體生物學或擅長數學算法和編程經驗者優先。 |
|
15 |
生物節律與衰老疾病研究組 |
生物節律與長壽相關機理 |
張洪鈞 |
1.獲得或即將獲得生命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有志于從事神經科學或生物醫學研究。 |
|
16 |
抉擇和認知的神經機制研究組 |
大腦的抉擇、推理等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機制 |
楊天明 |
1.近年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具有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數理統計、生物醫學工程等相關專業背景者優先。 |
|
17 |
生物網絡計算研究組 |
單細胞水平全腦網絡重構 |
嚴軍 |
?1.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相關專業包括分子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 |
|
18 |
感知的神經基礎研究組 |
感知與抉擇的神經環路機制研究 |
徐寧龍 |
1.近年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有志于從事神經科學研究。 |
|
19 |
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 |
疾病模型 |
楊輝 |
具有博士學位,至少發表一篇專業領域期刊文章, 如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Biology of reproduction, Molecular therapy, Molecular plant等,領域不限。 |
|
20 |
神經環路發育研究組 |
神經環路的發育 |
徐華泰 |
1.近年獲得博士學位,有志于從事神經科學研究。 |
|
21 |
神經光學成像研究組 |
發展新型神經光學成像技術,并應用多種成像技術于斑馬魚,小鼠和獼猴等模式動物的神經科學問題的研究 |
王凱 |
1.發展新型神經成像技術。 |
|
22 |
比較神經心理學研究組 |
序列學習、多感覺整合和自我意識的神經機制 |
王立平 |
1.獲得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數學、統計學等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學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
|
23 |
運動控制神經機制研究組 |
運動控制的神經解碼,以驅動外部機器人裝置來實現腦機接口,為類腦智能機器人的設計和運動障礙病患的假肢和康復提供幫助 |
崔翯 |
1.神經科學,人工智能,心理學,計算機等相關專業博士。 |
|
24 |
神經分化和再生研究組 |
神經退行性疾?。ˋD或PD)的細胞治療及機理研究,環路示蹤新技術的開發 |
陳躍軍 |
1.近年獲得(或即將獲得)生物,醫學,或其它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具有一定的英文科技文獻閱讀和寫作能力,有志從事人多能干細胞的神經分化和神經系統疾病細胞治療相關研究,或環路示蹤新技術的研發工作。 |
|
25 |
比較神經成像研究組 |
清醒狨猴fMRI在神經科學中的應用 |
梁智鋒 |
1.具有或即將獲得腦科學、認知科學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具有非人靈長類(尤其是狨猴)研究經驗的尤佳,但并非必須。 |
|
26 |
突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組 |
神經系統中配體門控離子通道在生理或病理狀態下的功能 |
竺淑佳 |
1.具有結構生物學(熟悉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的候選者優先。 |
|
27 |
聽覺系統發育再生研究組 |
基因治療研究 |
劉志勇 |
1.近年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有志于從事神經科學研究 。 |
|
28 |
場景和行為的神經機理研究組 |
場景認知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
徐春 |
崗位一(電生理記錄): |
|
29 |
物體視覺研究組 |
運用fMRI和電生理記錄研究靈長類(獼猴)物體識別的神經機制 |
常樂 |
1.獲得或即將獲得神經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數學、物理學等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和學習能力。 |
|
30 |
靈長類生殖工程研究組 |
非人靈長類胚胎發育及干細胞研究 |
劉真 |
1.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和科學探索精神。 |
|
31 |
認知控制研究組 |
探索思維和行為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背后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
葉錚 |
1.具有博士學位,有志于從事臨床神經科學研究。 |
|
32 |
穩態神經調控研究組 |
穩態行為(體溫,睡眠等)的神經環路機制 |
張哲 |
1.已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在國際SCI雜志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發表一篇及以上學術論文。 |
|
33 |
感覺-運動轉導研究組 |
致力于研究:1)感覺-運動信息處理及其調控的神經機制(Cell 2019, Neuron 2012);2)大腦功能網絡的構架的基本規律(Neuron 2018);3)腦自發活動形成的機制及功能(eLife 2016) |
穆宇 |
1.具有博士學位,生物學、物理學、數學、或計算機等相關專業; 2.具有科學探索精神和追求,對神經科學充滿興趣; 3.能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工作扎實,認真負責,善于交流,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4.至少發表過一篇SCI收錄的研究論文。 |
|
34 |
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平臺 |
1.非人靈長類生殖生理和繁殖加速研究; 2.非人靈長類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模型構建及技術研發; 3.非人靈長類基因修飾模型構建新技術研究。 |
孫強 |
1.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相關,免疫和腫瘤方向優先。近年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在相關領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過學術論文; |
|
35 |
基因編輯與腦疾病研究組 |
最新的工作包括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將膠質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并治療永久性視力損傷和帕金森疾病。研究組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為:1)基因編輯工具的開發與優化;2)借助中科院神經所在靈長類以及神經科學各個研究領域的優勢,利用新型基因編輯技術治療重大神經系統疾病。 |
周海波 |
1.??已經獲得或者即將獲得生物醫學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有生物信息學背景的博士后尤佳; |
崗位待遇:
1.稅前年薪20-35萬,為博士后繳納五險二金,對于特別優秀者可另行商定薪酬;
2.在站期間,為優秀博士后申請中國博士后基金、中科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上海市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等10余個項目;
3.一流的技術平臺支撐,保障實驗順利進行;每年有參加國內外頂級國際會議的科學交流機會;
4.出站后留滬工作的博士后,配偶、子女可隨遷落戶上海;
5.為優秀博士后暢通發展通道,對于業績優異、能力突出者,研究所將積極通過有關人才計劃引進。
四、聯系方式
各研究組詳細信息請查閱:http://www.cebsit.cas.cn/yjz/
應聘者請將簡歷及相關應聘材料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相應的合作導師,并抄送至:hr@ion.ac.cn,在郵件中注明應聘崗位。在職位未招滿之前,長期有效。符合要求者,將盡快安排面試。